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英国人用国画画法,把中国画成了这个模样,看完竟说不出话了

艺伙 新读写 2020-09-10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”关注



苏州桥,1924


京剧演员,1924


紫禁城,1935


      苏州桥,京剧演员,紫禁城,看到这些浓浓的中国元素,不知道大家是否会产生一丝亲切感。


      然而,在感到亲切的同时,我们又很容易感觉到,这并不是原汁原味的“中国风”,因为这样的风格,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浮世绘。


      关于浮世绘,有观点认为,浮世绘的起源得益于小说的流行。


      江户时代初期,恰逢中国明代小说兴起,大量带有插图的书籍出口到日本,由于带有插图的大众读物在日本民众间收到极大欢迎,这直接改变了插图与文章的从属地位,促进了插画从文本中独立出来、单独成册,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——浮世绘。


      早期的浮世绘以手绘为主,大多数作品为单色或是双色,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,浮世绘逐渐变成可以印刷的版画。



来自日本的浮世绘版画


      19世纪,由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,西方国家只能从日本进口生丝、茶叶、瓷器等物品。日本出口的陶瓷、茶叶的包装上就印有浮世绘的图案,这样,浮世绘就被顺带着大量流传到欧洲,从而被西方的画家们遇见。


      印象派画作不再拘泥传统绘画的立体感和透视景深,而讲究对瞬息万变的自然光影的情感捕捉,梵高无疑是受浮世绘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,他先后临摹过不下30幅浮世绘作品,还有受浮世绘影响最明显的作品《唐基老爹》,背景全是各种日本浮世绘。


      这里所介绍的极具东方韵味的浮世绘作品,同样出自一位西方女画家之手。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·凯丝(Elizabeth Keith)——1887年出生于一座苏格兰的小城。


驼峰桥,1925


双塔,1935


      她的足迹遍布中国,画下了许多华夏美景。


东大门,朝鲜,1925


游玩的孩子,日本,1925


      1915年,她28岁,因为姐姐嫁给了一位在东京工作的出版商,她得以有机会游览日本。本无计划多做停留,但当她到达当地之后,却被东方独特的文化所吸引,山水,寺庙,风俗,人情,无一不吸引着这位来自西方的旅客。没想到这一待便是九年。


日本古城,1924


日本大佛,1919


东大门日出,1920


对弈,1936


      此后,她在为出版社进行版画设计的过程中,开始潜心学习这项技艺。虽然生活在日本,但是她的画作,却更多的关注于东方文明的起源——中国。


中国的孩子,1936


中国的女人,1936


中国的老妪,1936


      或许是因为中国的美景,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深厚历史,又或许是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。伊丽莎白的画作,流露着对中国的极大关注。而她的画,也主要记录了北京,苏州,香港,这几个为时代洪流波及最大的城市。


紫禁城,北京,1935


月光,苏州,1924


花街,香港,1925


      威严的紫禁城楼,静谧的码头夜色,喧哗的闹市街头,在她的笔下都显得极具生命力。如果不说,你又怎会知道,这些画作,竟出自一个远在重洋之外生长的外国人之手?伊丽莎白带着对中国和东方的热爱,不仅在题材上,在风格上,她也尝试了国画的画法。


      国画,是中国国粹之一,它的表现手法和工具很简单,手法是以线条勾勒和彩墨平涂为主,工具是纸或绢,毛笔,墨砚及矿物颜料。


      几千年来,中国的画家们一直试图突破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手法,但能创新者凤毛麟角,比如宋朝的米芾、明朝的徐渭,虽然开创了泼墨和没骨画法,但仍然没有摆脱它的原始文脉,这个文脉概括地说,就是写意。


  中国画的这种写意画魂,不仅影响着诗词和书法,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的其它文化艺术,比如京戏,京戏是不讲舞台布景的,只有一点简单的道具,全靠演员的动作和行头加化妆,以说、唱、念、打来表现剧情。比如骑马,就是一条马鞭,其它的任由观众自己去想象。


      另外,中国画特别注重传统。常常讲究笔法墨法的技巧,即使是欣赏,也常常会审视笔法墨法之来历,并且以承传有绪、渊源高古作为佳作的依据。


两个聊天的中国人,1925


老人与小孩,1936


      模仿与借鉴的同时,伊丽莎白画中浓厚的生活情趣,不禁让人想起了著名的画家丰子恺。在1924年,她曾经回过一次英国,但奈何不住对东方的思念,在多年之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日本,继续她的绘画之旅。这一次,她的足迹更是遍布了整个亚洲。


雪夜,中国,1935


凉亭,中国,1935


夜色,中国,1935


城门之外,中国,1935


城门之外,中国,1935



城门之外,中国,1935


苏州桥,中国,1935


田地里,中国,1935


乞人留宿之地,中国,1935


茶屋,中国,1935


早晨的闲谈,韩国,1936


“珉”家女子,韩国,1938


寺庙的厨房,韩国,1936


佛教儿童的生日,韩国,1936


宫廷乐师,韩国,1938


绣娘,韩国,1936


新娘,韩国,1938


在祈祷的人们,菲律宾,1937


新年夜,菲律宾,1937


上场斗鸡前,菲律宾,1937


       东方所有的一切,都令她感到惊讶,着迷。或许,当一个人遇到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,就注定要被吸引,完成一件一定要去完成的事。


满族妇女,中国,1926


满族官员,中国,1926


在玩耍的儿童,中国,1922


绣娘,中国,1936


桥,中国,1936


      伊丽莎白只是在这个时代里用心生活的一位平凡人。如果不是她的画恰巧被一位出版商保存了下来,或许到今天,我们也不能透过这些画来领略那个时代的烟云。


      这些画似乎就是她的眼睛,透过他们,我们不仅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烟火,聆听那个年代的喧闹,更重要的是,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她当时的惊叹与心跳。


香港之夜,中国,1924


闹市街头,中国,1924


苏州之春,1925

编辑:小皮



文字来源:789手绘网(id:shouhui798)。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